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深刻领悟“精耕细作”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7期 作者: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4-08 | 打印 | 字号:TT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宁夏的现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宁夏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对宁夏现代产业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是推动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精耕细作的科学内涵,把握实践要求,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取得新成效。

  精耕细作源自党团结带领人民的奋斗实践

  精耕细作是抗战时期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重要举措。1939年2月2日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负责边区财经工作、具体组织生产运动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李富春在报告中动员边区民众春耕时要做到“改良耕种方法——深耕,施肥,除草”。1940年,谢觉哉、左健之在《关于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过去注意耕地的扩大,但对于怎样增加每亩(或每垧)土地的收获量这个问题却注意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应广泛的修筑水利、提倡深耕、选择与改良种子、改进农具等等,以提高农业的收获量。”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提出“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向,指出“要依据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一种地区以深耕为主,另一种地区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1944年,邓小平同志在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大会上指出,“我们实行彻底减租、扶助贫农生产、组织起来、劳动互助、公私兼顾、精耕细作、多耕多锄、多上粪”。在1946年6月15日到11月12日的5个月时间里,《人民日报》使用“精耕细作”一词达19次之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的”。在同一段话中,毛泽东同志两次强调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可见他对精耕细作的重视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领域强调“精耕细作”。例如,在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在干部培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将精耕细作广泛运用到贸易投资、人文合作、干部成长、对外开放、企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其内涵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上升到了实践原则和工作要求的高度,对做实做深做透各项工作具有更强的科学指导意义。

  精耕细作以“两个结合”为理论支撑

  精耕细作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精耕细作一词虽然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但却是对我国古代“深耕疾耰”“深耕熟耰”“深耕易耨”“深耕熟耘”“深耕细锄”等说法的沿用和拓展,是农业耕作技术和经验体系的高度概括,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根基,正如许倬云提出的精耕细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原色之一。我国以农业立国,自古“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精耕细作对农业发展影响重大。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精耕细作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的进步,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绵延连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耕细作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耕细作是指在定额土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改进等,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其中包含的顺天应时、因地制宜的哲学内涵又具有辩证法的实践特征。精耕细作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从农业生产技术到农耕文化精髓,从农业生产实践要求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精耕细作的内涵意蕴逐步丰富,应用范畴逐步扩大,智慧哲理被逐步挖掘,科学性和实践性一次次被证明。

  精耕细作推动宁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着力探索精细发展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的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全国有一席之地,枸杞、葡萄酒、牛奶、文化旅游等产业脱颖而出。争创新成绩,绘就新画卷,需要将精耕细作落到实处。推动精细发展首要原则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系统统筹特色资源,守好生态保护基准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在产业发展中,探索借助新质生产力以最少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产出效益的生产模式;借助优良生态资源、独特文化资源、特色产业产品,做好产品精细化、内容创意化等功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附加值;深耕市场,区分受众群体,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加大消费支持力度,以消费倒逼生产。

  大力培树从细处着手新作风。梳理精耕细作的内涵可以发现,注重细节是其核心要义之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经典名言阐述治国之道,强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细处着手,要体察实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以一般应对特殊。要借助科技,充分把握数字信息时代的新趋势、新特征、新要求,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精细化水平。

  奋力展现实干躬行新作为。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实干,否则再精细的方法都是空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与“读”是士大夫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读”用来通诗书、知礼仪,“耕”则是体民情、察生活的实践路径。脱胎于传统文化的“精耕细作”也沿袭着“耕”实干躬行的深刻内涵。因此,精耕细作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以问题为导向,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在实干躬行中奋发前行,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而奋斗。

  (执笔人:徐哲)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7期